來自人類臍帶間質幹細胞的細胞外囊泡(UCMSC-EVs),其低免疫原性和可穿過生物屏障的特性,讓科學家莫不積極研究它用來診斷、治療疾病、傳遞藥物的醫學潛力。
幹細胞外泌體(exosomes)是細胞外囊泡的一種,直徑在30到200奈米大小,已證實具有促進組織再生、抗發炎與調節免疫的能力。
不過,科學家對於外泌體在全身性循環中的生物分布(Biodistribution)和藥物動力學(pharmacokinetics)不甚清楚。
這篇「In vivo SPECT imaging of Tc-99m radiolabeled exosomes from human umbilical-cord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small animals」研究,甫發表於《Biomedical Journal》國際期刊,透過放射性同位素標幟來進行外泌體定量,發現放射性標幟的外泌體,具有能準確確認感興趣區域、進行三維影像成像,及提供有關藥物代謝動力學等優勢。
在研究中,實驗人員利用化學反應的方式,將鎝-99m (Tc-99m)放射線物質標幟到外泌體上,再注射至老鼠體內,並使用核子醫學用的「單光子斷層掃描」(SPECT)及生物分布實驗進行評估,結果發現,外泌體主要被肝臟和脾臟吸收,胃和甲狀腺也有輕微的吸收。
此篇研究結果,建立了具體方法學,除可供科學家以方便且高效的方法,來製備放射性Tc-99m 標幟的外泌體,也定量測定其在動物體內的生物分布,對未來外泌體應用於疾病適應症的選擇、劑量設計和毒理評估有所助益。
硏究第一作者為長庚醫院鍾宜秀博士,共同通訊作者為艾萬霖生技董事長林奏延醫師、長庚大學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助理教授翁啟昌博士。
論文連結
https://www.sciencedirect.com/science/article/pii/S2319417024000246?via%3Dihub